大家在做服装等产品店面设计的时候,要记住遵循几个动线原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另一方面,顾客的购物体验感也会直线上升,大大提高进店率和购买率。
店铺的动线设计就是给顾客设计一条最节省体力的购买路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看到更多的产品,将顾客的新鲜感始终保持一个较高水平,从而提高购买欲。
所以合理的动线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来跟大家说几个小技巧:
1.右行习惯
大家在进店时一般习惯于先往右边走,所以一般一些爆款产品或者一些新品可以选择放在进门右手边的位置,比较显眼,提高曝光率。
2.行动过程中应该少拐角,没有障碍物,整体是一个闭环。
3.灯光效果
顾客一般都会被灯光明亮地方的商品所吸引,所以在店内一些顾客不愿到达的死角位置可以设置一些明亮的灯光。
4.恰到好处的行动空间
如果路线太宽的话,可能需要走一段距离才能看到周围说我商品,让人产生费力的感觉,如果过道太窄,就会产生拥挤的感觉,不够大气,周围的商品也会显得廉价。
5.个性的陈列设置
当顾客在漫无目的闲逛的情况下,会被一些特别的 、有个性的陈列吸引。比如一个精致的雕塑小人身上挂着一个新品的包包,瞬间就把人的目光吸引过去。
有特色的动线设计一般容易让人记住,也就是所说的具有明显记忆点,能够提升顾客进店的欲望,和延长停留时间。
总而言之合理的动线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哦。
信息来源:超市设计策划
整理编辑:超市设计策划
超市布局中的动线设计直接影响顾客购物体验和销售效率。以下是不合理动线的主要表现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动线不合理的表现
1. 顾客滞留与迷路
表现:顾客频繁折返、找不到目标商品,或重复经过同一区域。
原因:通道设计混乱、缺乏明确导向标识,或商品分类逻辑不清晰。
2. 冷区(死角)过多
表现:部分区域(如角落、末端)客流稀少,商品滞销。
原因:动线未覆盖全店,或缺乏吸引顾客进入冷区的设计。
3. 主通道利用率低
表现:主通道人流稀疏,顾客集中在次要通道。
原因:入口设计不合理,或高频商品未沿主通道分布
4. 结账区拥堵
表现:高峰期结账排队时间长,影响顾客体验。
原因:收银台数量不足,或动线未引导顾客自然流向结账区。
5. 促销区效果差
表现:促销商品曝光不足,顾客忽略重点区域。
原因:促销位选择不当(如角落),或未与主通道联动
6. 空间压抑感
表现:货架过高、通道过窄,顾客产生拥挤感。
原因:货架布局未考虑顾客视野和行动便利性。
二、动线优化的解决策略
1. 科学规划布局
强制动线设计:采用“回”字型或“S”型主通道,确保顾客自然经过全店(如宜家模式)。
黄金位布局:将高毛利商品、促销品摆放在主通道两侧或冷区入口,吸引客流。
冷区激活:在冷区设置体验区(试吃、互动装置)、季节性商品或特价专区。
2. 商品分类与陈列优化
关联陈列:将互补商品相邻摆放(如啤酒与零食),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高频商品引导:将必需品(如牛奶、鸡蛋)置于超市深处,迫使顾客穿越其他区域。
垂直分区:按楼层或区域划分品类(如生鲜区、日用品区),减少顾客寻找成本。
3. 标识与导引系统
地面标识:使用箭头、色带引导方向(如Costco的地面彩色路径)。
悬挂式导购图:在关键节点设置电子屏或平面图,标注商品分区和当前位置。
货架标签:清晰标注商品分类,避免顾客盲目寻找。
4. 空间与视觉优化
货架高度控���:主通道货架高度≤1.4米,确保视野通透;靠墙货架可适当加高。
通道宽度:主通道≥2.4米,次通道≥1.8米(大型超市标准),避免拥挤。
灯光与色彩:用暖光聚焦促销区,冷光突出生鲜区,色彩分区增强辨识度。
5. 科技手段辅助
现场分析:通过Wi-Fi或摄像头追踪顾客移动路径,识别冷区和高频路线。
智能购物车:配备导航功能的购物车,引导顾客按最优路线购物。
动态调货架:根据销售数据定期调整货架位置,优化商品组合。
6. 结账区优化
多模式结账:设置自助结账机、快速通道(≤5件商品),分散人流。
排队管理:采用蛇形排队栏,减少顾客焦虑感;利用排队区域陈列冲动购买商品(如口香糖、电池)。
三、参考案例
Costco:通过单一主通道设计,强制顾客经过全店,并在出口处设置食品区提升临期商品销售。
7-11:入口右侧为鲜食和饮料(顺应右行习惯),收银台旁陈列高毛利小商品。
盒马鲜生:将生鲜区置于中心位置,结合餐饮体验区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合理动线的核心是“自然引导”而非“强制管控”,需平衡顾客购物效率与探索乐趣。定期通过顾客反馈、销售数据复盘动线效果,并灵活调整布局,才能持续提升坪效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