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6月22日电(记者张斯文 王淑娟)如何避免保险同质化竞争,是当下保险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过度,导致价格下滑,保险服务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保险公司应当如何抓住机遇,在同质化竞争中破局而出呢?
专家认为,科技发展正在拓展保险边界,科技融资正在激发保险行业活力,保险公司应把握科技发展红利,增强数据驱动回应保险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保险科技投资活动回暖助力行业发展
全球性咨询、保险经纪和解决方案公司韦莱韬悦近期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保险科技企业融资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保险科技企业融资金额达到25.5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80%。同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金额增长22%。
业内认为,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保险科技投资活动正在强势回暖,助力保险行业发展。随着5G时代来临,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广度的大幅提升,将推动保险业实时风控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加速保险行业的变革和数字化转型。
近期,业内保险科技投资活动十分活跃。保险服务搜索引擎百保君于6月初宣布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火山石资本领投,青橙鹿资本、青源树资本跟投。记者了解到,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完善保险服务需求分析平台及保险顾问O2O服务模式的匹配。
百保君COO苏炜鑫表示,公司通过整合前端的流量入口资源和后端的保险生态资源,实现了从分散的用户流量到聚合的需求流量池的科技型保险服务愿景。同时通过对自有平台的科技和运营投入,在营销、展业、客服等环节增强合规监管,改善用户体验。让用户的保险需求真正回归保障的本质,为用户与保险顾问、保险产品架起一条数字化桥梁。
科技进步推动保险边界拓展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正在从数据化、智能化等多个维度推动保险边界向外拓展。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大中华区CEO常青表示,新能源汽车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在推动保险边界向外拓展,为保险行业打开新的业务大门。
实际上传统车险和新能源汽车保险在可保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新能源汽车保险将是一个全新的业态。
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常青举例说,比如大家关注的网络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也需要通过保险的方式进行规避和减损,未来,网络安全保险将是很重要的一个新业务。
在众安保险首席数据官段朝阳看来,未来保险产品创新的方向是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要根据用户的特征和偏好来精准推荐产品和服务,并且降低用户获得产品的门槛、优化用户的体验,让用户更加感受到保险的温度。
以众安保险百万医疗险产品尊享e生为例,百万医疗险之所以能实现高性价比,不光需要广泛收集分析各地医疗卫生支出水平,包括门诊、住院、各项药品手术费用等,更要对照不同人群、地区的收入水平,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医疗费用缺口,对潜在客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让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更合理的定价和保障范围。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目前保险机构很难通过医疗数据共享实现对健康险产品的精准开发和健康保险业务的风险管理。由于“互联网+”医疗与商业健康保险目前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十分浅显的层面,医疗数据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激活。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
“实际上,作为商业保险机构产品开发的支持方和销售渠道,互联网医疗可以为保险公司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对于防止骗保、欺诈、过度医疗等控费管理能够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周延礼说。
众安保险首席技术专家欧昀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技术和管理的转型挑战,需要从敏捷协作、持续价值交付、精细化运营等多方面做好工程实践,很多企业在智能化部署和升级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开源工具进行拼装式自建,没有系统化平台的全链路支撑以及对生产关系进行优化,难以真正提升生产力。
“加之随着5G时代下,海量、高速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为保险行业带来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高性能高可用的系统架构和快速敏捷的业务响应无疑就成为了跑马竞速时代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欧昀说。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实时数据是真实数据,基于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使得风险管理的策略更加适应真实的风险水平,减少重新评估风险的环节,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通过业务部门联合协作,采集客户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交易行为,对客户交易进行多渠道的联合监控,从而主动识别异常交易,进行分析、判断与风险应对。
“这也为保险公司业务的普惠下沉也提供了推动力。”上述业内人士说。
科技也为保险中介带来了新价值。慧择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马存军表示,在场景和保险公司之间,数字新中介可以承担产业“路由器”的作用,将不同特性的用户流转到不同风险偏好的保险公司,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价值。
“未来数字新中介将不再是简单的保险销售渠道,而是保险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科技驱动的作业模式必将在保险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存军说。
把握科技发展红利 增强数据驱动回应多元需求
当前,科技正促使我国保险行业创新向全链条数字化转变。专家认为,随着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保险市场的供需关系改变也迫在眉睫。从先生产后推销的传统销售模式,往先沉淀需求再提供服务的方式进化,以“服务”为导向,是做深做大保险市场的趋势。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信息是用户搜索或者用户需求的载体,而终端落脚点是服务。保险天然理应具备“服务属性”,随着科技应用在保险业务中的持续深入,人们对保险“服务属性”的认知得以刷新,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基于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补救的串联,将实现客户体验的优化。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发布的《5G+金融保险的新基建时代》指出,5G网络时代“新保险”以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为本,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为手段,将重构保险内涵,形成适应时代的新发展模式。
一些传统意义上无法评估的风险将可以被计量、被定价,曾经不可保的风险变得可保,保险业务范围和场景大大拓展,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创新型产品服务。一方面用户碎片化、细分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将开辟蓝海市场。
在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看来,数字技术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方向,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重要的引擎。面临这一趋势性发展机遇,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把握科技发展红利,新兴与传统市场主体齐驱并进。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浪潮,传统保险机构、互联网保险机构及专业中介机构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发挥出各自独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此外,行业要重视头部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的发挥,以点带面逐步推动行业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二是增强数据驱动能力,提升创新可行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数据驱动下的金融业将拥有更强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未来金融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将为价值链共同体赋能,协同构建金融新生态的步伐也会加速。
三是回应多元消费需求,服务跨界延伸保险价值链。通过丰富保险产品的层次与内涵,全面提升保险保障服务的全面性和普惠性,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人民真正需要的商业保险,让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延礼认为,当前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浪潮,我国将有望在“新基建”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之下,率先实现5G网络的全面铺设,并借此加速实现我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字化转型的政策陆续出台,为建立满足数字化生产关系的宏观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金融业及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此次发展机遇,在风险经营、产品研发及客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有所突破,为管理社会存量风险提供专业方案,助力经济平稳转型,广泛服务社会民生。”周延礼说。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休闲方式,正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然而,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在这片火热的市场中,究竟该如何突破重围,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呢?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核心资源。以浙江桐庐的荻浦村为例,该村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以及传承千年的孝义文化。荻浦村充分挖掘这些特色资源,将古村落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徽派建筑,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还能参与传统的孝义文化活动,如祭祀、家风传承讲座等,深入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打造 “孝义荻浦” 这一独特 IP,荻浦村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又如云南的元阳梯田,其壮观的梯田景观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创造的杰作。当地依托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发了梯田观光、农耕体验、民俗节庆等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不同季节欣赏到梯田如诗如画的美景,还能亲自参与梯田的耕种、收割,感受哈尼族独特的农耕文化。元阳梯田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避免了与其他乡村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竞争。
在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乡村旅游项目应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推出了亲子研学游产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研学课程,如农作物种植、手工编织、传统美食制作等。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还有一些乡村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开发了户外探险、康养度假等旅游项目。比如四川的瓦屋山,凭借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了徒步穿越、攀岩、森林浴等户外探险和康养项目。游客在这里可以挑战自我,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乐趣。通过创新旅游项目,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
优质的服务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入手,为游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在住宿方面,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注重房间的卫生、舒适和个性化设计,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在餐饮方面,提供地道的乡村美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品质,让游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
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以莫干山的民宿为例,当地的民宿经营者非常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从接待客人的礼仪到为客人提供旅游咨询、安排行程等,都做到细致入微。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使得莫干山的乡村旅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孤立进行,应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板块。比如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有的乡村可以主打生态观光游,有的乡村可以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游,还有的乡村可以打造休闲度假游,通过区域合作,形成互补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此外,加强区域间的旅游线路整合,将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选择。例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整合了区内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推出了 “美丽乡村游” 系列线路,包括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乡村美食游等不同主题的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游玩。通过区域合作,江宁区的乡村旅游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的当下,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深挖乡村特色资源、创新旅游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区域合作,乡村旅游项目能够打造出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乡村旅游这片热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中新网9月5日电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增长,抗衰老几乎是所有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科学家们新的研究方向。9月4日,第二届金海湖•世界抗衰老论坛在北京金海湖121长寿小镇举行。论坛以促进生物医学范围内抗衰老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为目的,研判全球最前沿的抗衰老健康产业的发展。
论坛现场
近年来,“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次论坛针对全球抗衰老健康产业进行了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报告交流。就衰老与抗衰老相关的技术开发、产业化策略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高水平的研讨、对话和交流,为我国抗衰老及其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以学术带动产业,以产业振兴经济。
在题为“从康养社区到医疗旅游小镇”的分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费用核算与政策研究室主任、WHO特约专家、研究员张毓辉发表了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判断,他表示,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模式将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个过程里面,列出了五项任务:健康环境、健康行为、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这种转变对中国来讲是迫在眉睫,也是刻不容缓的。
“随着居民对于健康、文化等等服务需求的快速释放,对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回过头看现在的服务模式和产业模式,确实有很多不匹配的地方。我们的服务体系是非常碎片化的,服务对象是更聚焦于医疗,而对于健康管理和保健这块是比较忽视的。今天讨论的主题,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实际上都是更加关注于健康维护的前端,健康管理、康复养生这些环节,是符合大的方向的。” 张毓辉说道。
金海湖121长寿小镇
谈及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张毓辉认为,首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未来的健康小镇发展,应该依托于自身的资源优势,明确市场细分的对象和服务人群,设计出有特点和竞争力的产品,避免同质化,避免“千镇一面”。第二,作为一种产业形式,要更加突出它的科技作用和引领。他希望将来的健康小镇除了是一种服务业态,还能够把它进一步打造成政产学研转化的载体,通过健康小镇���国际先进技术快速在这个载体里面转化应用,形成服务产品,让更多老百姓从中获益。此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举办地北京金海湖121长寿小镇是首届世界抗衰老论坛确立的永久会址。小镇通过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抗衰老资源,打通国际先进健康抗衰技术,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养老”四位一体的健康抗衰老管理平台。
据悉,第二届金海湖•世界抗衰老论坛通过学术平台的搭建和交流,使国内外顶级抗衰老专家共聚一堂,搭建平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报告,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和多元合作,使得基础研究和转化需求能够有机结合,最终促成抗衰老问题攻克以及促进大健康领域协同发展的早日实现。